转自 Keso 对牛乱弹琴 2008/02/19
王东烽在海内挑起了“海内群组不火”(需登录访问)的讨论,很热闹,比海内所有的群组都热闹。而且,围绕这篇日志又出现了很多回应日志,也包括我这篇。群组不火,关于群组不火的讨论先火了,有趣。
我的看法:
1. 群组火不火,有它自身的规律,拔苗助长没用。谁也没想到豆瓣的小组会火,但它就是火了。不过能火起来的小组总是少数,百度贴吧火的吧也是少数。即使最热门的BBS,如天涯,其火爆的板块也就那么几个,大多数都比较冷。其实它们都符合长尾的幕率分布特征,没有火热的短头,就没有长尾。海内的群组将来会不会有个别火起来?肯定会,不过有个前提……
2. 用户的多样性。同质或接近同质的用户群,大体上有个人空间就够用了,群组显得多余。豆瓣小组能发展起来,得益于它可以展现人的性格的文化产品定位,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户多样性。长尾价值成立的两个前提是:丰饶和可获得。丰饶就是不单调,就是丰富,就是多样性。可获得则是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喜欢XXX,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常去XXX小组。一个以IT人或关心IT的人为核心的网站,永远不可能出现不同主题、不同类型的火热的群组。只有具备了多样性的用户群,才可能出现……
3. 对公共空间的需要。我们不必非得是朋友,但我们都需要对共同关注的同一主题交换信息、发表意见。百度李宇春吧有4万多注册会员,以及大量的匿名会员,是玉米的大本营,在李宇春吧中,完全不需要SNS来做依托,因为玉米们只是需要一个这样的公共空间而已。如果你喜欢泡在“天涯杂谈”,社交一定不是你泡在那里的主要动因。一个英国人如果喜欢到海德公园发表演讲,或者不演讲,只是喜欢常常去那里听一耳朵,看看那里的各色人等,也不是为了去交友。这也是为什么在BBS上嫁接不出一个SNS来的原因。BBS即使可以交友,那也是彼此长期“泡”出来 的,决不是由站方提供的功能给“功能”出来的(顺便说一句,很多垂直或专业BBS,只能算是同人社区,算不得公共空间,其本质是收敛的而非开放的)。一个健康、完整的社会,需要有广场、有公园、有街道,但任何一个SNS都需要扩展成一个包办所有功能的完整的社会吗?为什么Facebook对全站BBS毫无兴趣?这是因为……
4. SNS的核心价值在关系而非观念,在活动而非话题。从本质上说,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关系社会,而不是一个市民社会,最典型的一点,我们有各种同学会、同乡会,却基本没有公共空间。我们可以在三五好友的聚会上臧否人物、抨击时弊,却无法在王府井大街上干这事儿。李大师红痣是通过一层一层的关系,而不是海德公园的自由演讲,来建立并管理他的庞大的组织的。我们有广场,主要是用来集会的,有公园,主要是用来休闲的。缺什么补什么,所以互联网的出现,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的公共空间。BBS在中国火了10多年(从水木或CFido开始算起),还会继续火下去。51火,也是因为它就是个BBS。MySpace.cn也在人为地强化、操作它的BBS,不过我觉得,这种操作有可能让它成为第二个猫扑,却很难成为第二个Facebook。SNS要实现的,就是一个网上的中国传统社会。技术手段的采用,让关系中原本存在的低效率的信息,以及因技术而新产生的信息,加速流动起来,而且这些快速流动起来的信息,每一条上都打着深深的个人的印记。因此我认为,一个以社交图景为立足点的SNS需要的是……
5. 群组而非BBS。其实区分群组和BBS并没有太大意义,比如我就说不清楚拥有约5万名小组成员的豆瓣“爱看电影”小组和“我们爱讲冷笑话”小组,到底是群组还是BBS。群组通常的开放性,让它跟BBS的界限变得模糊。至于谢文老师主张的个人、群组、社区三级关系,我认为是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,而不是某个先知设计出来的。人能够设计的,只是人和人、人和物、物和物这些关系中的逻辑部分,而无法设计这些关系发展的后果。SNS网站关注群组,其本质仍是在关注人的活动逻辑,而不是活动的结果。我认为BBS在中国的异常火爆,对SNS从业者有着巨大的误导性。偏离核心价值很容易,但想要再回来,就难了。如果你相信自己在构建一个良性的社会图景,你又为什么不相信,所有这个社会中该有的东西,它会自发地、平滑地生长出来呢?